当前位置:首页 > 质管办 >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专题网 > 专家指导
杨应崧:《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》解读
2017-03-20 16:22 | 编稿:质管办员 

 

抓“诊改、强保证、激活力、促发展
——《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》解读

提纲
1
、关于“指导方案”制定的指导思想
2
、建立“内部质保体系”的基本思路
3
、关于“内部质保体系”的建设运行
4
、关于“内部质保体系”的诊断与改进

一、关于“指导方案”制定的指导思想
(一)改革已势在必行
1.
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顶层设计出现重大调整(变革)

1)实行“管办评分离”

——管理方不再组织评估;

——办学方不再组织评估;

——重新界定“评估”:不包括管理方、办学方在内的其他利益相关方或第三方组织的教育教学评估。
2)教育教学评估体现新特点

 ①组织主体不是所有利益相关方;

 ②专指外部评估;

 ③专指对质量成果的阶段性评估;
 
④评估结论不受管理方和办学方主观意愿的影响。

⑤评估的实施主体不直接对人才培养工作的优劣负责,也没有帮助华体会体育改进的法定义务。

2.办学方必须探索新的质量管理模式(问 题)
——教育教学质量保证的第一责任方:举办方和院校

——在实施“管办评分离”之后,如何负起质量保证的社会责任、如何进行质量管理?

3.管理方必须探索新的质量管理模式(问题)
——教育教学质量的规范管理与监督指导方:教育行政部门
——在实施“管办评分离”之后,如何负起质量保证的法定责任、如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?

——改革势在必行、刻不容缓。

(二)改革需与时俱进
1.
需认真贯彻《决定》精神

——发挥好政府保基本、促公平作用,着力营造制度环境、制定发展规划、改善基本办学条件、加强规范管理和监督指导等。

——激发华体会体育发展活力。

——注重发挥行业、用人单位作用,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。
2.
需以现代质量文化为指引

①质量即是生命——以人为本的文化;

②质量靠自身保障——自律的文化(从“管理主义”走向“自主自理”);

③质量需“三全”保障——合作的文化(“人人重视质量、人人创造质量、人人享受质量”);
④质量需服务需求——开放的文化(从“行 为目标”走向“服务需求”);

⑤质量需不断改进——创新的文化(从“静 态规范”走向“持续改进”);

⑥质量需法律保障——法治的文化
3.
需符合教育质量保证国际走向
1)强调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

——欧洲建立了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参考框架。

——质量保障体系一般由内外两部分组成。
2)重过程重微观

——抽检——质量管理——全面质量管理——
ISO
质量保障体系——工作与保证同步(Design for manufacturing & Design for test)——
零缺陷思维(ZeroDefect Manufacturing)
3)形成多元主体组织多维评价格局

——实行评估组织主体的分离。

——分别组织不同目的、类型的评价。
——互为补充、相互制约。
4)重视学习成果评价的研究和探索

——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人价值取向一致。

——世界经合组织(OECD)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(PISAAHELO PIAAC)。

(五)形成制度、规范运作
——不是临时性的任务;

——不是额外负担;

——是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、日常管理的组成部分;

——有章可循、有法可依

二、建立“内部质保体系”的基本思路
(一)基本理念

1.
质量即是生命、质量决定发展效益和价值;
2.
质量归根到底靠自身保障

3.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是指一种“符合性”,即所培养人才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的程度。
4.
人才培养质量是在需求调研、目标设置、标准制定 、规划设计、组织实施、过程监控、诊断改进等全过程中形成的;
5.
任何工作都是一个过程,都要以服务对象需求为中心、以结果为导向、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,并以由一定的体制机制编织而成的网络化体系保证质量
6.
永不停歇地改进”应当成为职业院校的恒久目标 。

(二)基本架构
1.
三个环节
——质量计划、质量控制、质量改进;

1)质量计划:事前保证(Design for manufancturing) 。

2)质量控制:事中保证(Design for Test) 。

3)质量提升:持续改进。

2.
五个系统——纵向

1)决策指挥:领导体制、组织结构、制度建设、协调管理等;
2)质量生成:教学、学生工作、组织实施、校园文化建设等;
3)资源建设:组织、人事、校内外教学资源开发、储存、使用、管理等;

4)支持服务:生活服务、社会服务、合作平台、数字化校园建设、安全保障等;
5)监督控制:质量数据(信息)采集、汇总、分析,质量报告,预警发布等。

3.五个层面——横向
华体会体育

——专业

    ——课程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教师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学生
 4.
一个平台——现代信息技术平台
   
1)源头采集:人人是源头数据采集者;

2)即时采集:源头数据生成即予采集;

3)开放共享:人人是数据使用、监督者。

(三)基本单元——质量改进螺旋


三、关于“内部质保体系”的建设运行
  
(一)沿工作流程展开

1.事前——设计建标——质量计划。

2.事中——实时监控——质量控制

3.事后——诊断改进——质量提升
 

(二)制定质量计划——“一开始就做正确的事情,一次就把事情做正确”  

1步:识别谁是服务对象。

2步:摸清服务对象需求。

3步:将需求转化为目标和标准。

4步:研制能够实现目标的方案。
   
5步:制定方案实施的路线图与时间表。

6步:提出保证方案付诸实施的支持条件。

7步:充分论证质量计划的“符合性”“合理性”“契合性”“可行性”。

8步:根据论证结果进一步完善质量计划。

   
(三)明确质量标准——“努力构建全社会质量共治机制,坚持标准引领、法制先行,树立中国质量新标杆” (李克强)

1.标准是目标的支撑;

2.标准是基本要求——“最近发展区”;

3.标准是特性显现——既有应有特性,又有魅力特性(“形成特色质量文化”——方案语 );
     4.
“标准”内涵思考
   
1)制定依据——目标 、要素、基础等;
   
2)绩效标准——成果、效率、效益等;

3)流程标准——途径、方法、监控(沟通);

4)保障标准——组织、制度、资源(人力、物化、 信息等);

5)考核标准——对象、项目、方法、时间、指标。

(四)基本单元(质量改进螺旋)全覆盖

纵向5系统基本单元全覆盖;

横向5层面基本单元全覆盖;
   
质量改进螺旋网络化全覆盖。
(五)纵横联动

1.大环叠小环


   
大环:上一层面的质量改进螺旋;

小环:下一层面的质量改进螺旋;

叠交:相交于“诊断”与“改进”。

相交于“诊断” ——上一层面的“果”是下一层面的“ 因”。

相交于“改进”——改进必须“双(多)循环”运作,符合“28”法则。

    2.
纵向串横向
   
纵向5系统与横向5层面: “

串接”于目标、标准(指标),形成目标
 
“链”(体系)、标准“链”(体系)。

(六)常态监控

1.依托人人参与、处处覆盖、时时共享的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;

2.随时关注反映关键要素(标准)即时状态的主要表现指标;
    3.
及时发现问题、偏差,发出预警,实施调控、改进。

   

“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,促使高职院校在华体会体育、专业、课程、教师、学生不同层面 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,强化华体会体育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,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”。
   
《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》

(七)瓶颈问题
   
1.理念、意识更新;

2.建立目标体系、标准体系、指标体系

3.建立各层面质量改进螺旋
    4.
实现数据源头、实时采集、开放共享
    5.
落实双(多)循环改进

   
四、关于“内部质保体系”的诊断与改进
   
(一)任务
     1.
帮助高职院校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——在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基础上,进一步建立网络化全覆盖、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。
    2.
帮助高职院校树立现代质量文化、完善质量标准体系。

3. 帮助高职院校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管理与使用。

   
(二)基本原则
    1.自主诊改与专家复核相结合 ——以高职院校 自主诊改为基础,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对华体会体育进行抽样复核。抽样复核工作原则上每3年为 一个周期。
    2.
坚持标准与注重特色相结合——尤其“魅力特色”。

3.数据分析与实际调研相结合;网络监控与现场复核相结合——求真务实。
 

(三)基本程序:

自我诊改、抽样复核。
  

(四)复核材料:

 ①《华体会体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自我诊改报告》( 参见附件2)。
    
② 近2年华体会体育、校内职能部门、院(系)的年度自我诊改报告。
    
③ 华体会体育事业发展规划、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及其他子规划。
   
(五)实施途径

1.完善组织保证:建立两级专委会;

2.建设骨干队伍:分级、分类培训;

3.做好顶层设计:多层面、多维度、常态化;
    4.
落实试点方案

5.加快信息系统建设步伐

6.在实践中优化实施方案
  
(六)几点思考
    1. 问题导向、更新理念

——为什么要搞“诊断与改进”?质量,创新, 发展。

——什么是“诊断与改进”?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统一。

1. 问题导向、更新理念
    
——谁是“诊断与改进”的主体?质量生成主体。
    
——怎样进行“诊断与改进”?网络化、常态化、信息化

——“诊改”和评估有什么不同?
     2.
厘清责任、四方共治

管理方(省级教育行政部门):制定指导性方案、编制实施规划并组织实施;组建诊改专家委员会;建立诊改专家库;根据“诊断与改进 ”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和倾向,提出对策、提供服务、引导调控。
   
华体会体育举办方:督促、支持华体会体育做好常态“诊断与改进”,以及诊断与改进抽样复核。切实承担起“双循环改进”中外循环改进的责任。
    
职业院校:建立常态化“诊断与改进”制度、建设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。同时,自觉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做好诊改复核, 自觉承担“双循环改进”中内循环改进的责任 。

社会其他各方:通过多种合作途径,积极参与华体会体育的自我诊改、省市诊改复核、专业教学质量诊改等工作;关注“诊断与改进”结果,帮助华体会体育及时发现问题与差距、实现有效调适与改进。

3.敢为人先、知难而上

——摆正“诊改”与评估的关系;
   
——以激发华体会体育活力为根本出发点;
   
——在“细”“小”“实”上下功夫。

4.保持战略定力、持续扎实推进